基本信息 | |
---|---|
中文学名 | 锯缘青蟹 |
汉语拼音 | jù yuán qīng xiè |
别名 | 青蟹、膏蟹、黄甲蟹、蝤蛑、蟳、花脚蟳 |
土名 | 【潮汕地区:膏蟹】 |
商品名 | 青蟹、膏蟹 |
拉丁文学名 | Scylla serrata |
英文学名 | giant mud crab |
英文异名 | serrated mangrove swimming crab、Sri Lanka crab |
命名者及年代 | P. Forskål,1775 |
分布范围
广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东南部。
形态特征
溞状幼体
溞状幼体呈三角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额棘、背棘各一根,侧棘一对。腹部具刺。棘刺有增强浮游的作用。
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头胸甲长8.2毫米,头胸甲宽1.8毫米,腹长1.5毫米。身体背腹较扁,体形似蟹,惟其腹部尚未弯贴在头胸甲下面。具5对发达的腹肢,为游泳器官。此时为浮游生活至底栖生活的过渡类型。大幼眼体有一对大大的复眼,着生在露出眼窝外面的长长的眼柄末端。
成蟹
锯缘青蟹全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完全愈合,腹部极其退化,并折伏于头胸部腹面胸板内的腹沟中。
头胸部
锯缘青蟹的头胸部宽大,背载上一个大的头胸甲。头胸甲背面呈青绿色,腹面呈灰白色。整体略近横摆的椭圆形。整个甲壳由几丁质和钙质组成,保护体躯内部的柔软组织。头胸甲前缘正中是它的额部,额部前方有6个齿突,称作额齿。额的下面为口框部份的口器,口器是由6对双肢型附肢组成,即1对大颚,1对第一小颚,1对第二小题,3对颚足,自里向外按次层叠排列,好象是6道屏门,食物必须通过这6道门才能进入食道。大颚的内肢发达,成臼齿状。小颚为薄片状。第一颚足有一桡片,能独立运动。在额部六个齿突的两铡具有一对带眼柄的复眼,其眼柄活动范围较大,能左右摆动,平时多横卧在眼窝里,受惊时则竖立起来,让复眼露在外面。在复眼内侧有大小触角各一对。小触角为双肢型,在触角的基部有一排泄孔,用来排除尿液。在眼窝的两侧前缘各具有9个齿突,称作侧齿。两端第九个齿突尖向上钝斜,不似梭子蟹那么左右横向而尖利。锯缘青蟹在头胸申与胸背甲间列有5对附肢,横向两侧伸张。第一对特别强大,弥作螯足,掌节特别大,没有绒毛,整足的指节内有锯齿。第二、三、四对附肢各是末节尖端的爪状步足,用作步行。最后一对附肢扁平屈折如桨叶状,前后缘上长有刚毛,称作游泳足。
腹部
锯缘青蟹的腹部扁平,俗称蟹脐,共分7节,由后弯向前方,紧靠在头胸部的背面。蟹脐于胸饭的腹沟上。蟹脐的形状雌雄有别,雄蟹狭长,呈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宽扁,呈钝圆形,俗称“圆脐”,这是从外部区分锯缘青蟹雌雄性别的最明显标志。
锯缘青蟹的腹部附着有腹肢,其数目和形状因锯缘青蟹的性别不同而有差异。雄蟹腹肢退化,只有由钙质组成的尖细附肢2对,着生在第一、二腹节上。每个腹肢只有内肢,已转化为交接器,作交配时输精之用。雌蟹的腹部内侧有腹肢4对,均为双肢型,分内肢和外肢,上长有刚毛,以便产卵时附着卵子,成为生殖器官的一部份。雌蟹有两个生殖孔,位于第三对步足基部相对的腹沟中间。
溞状幼体呈三角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额棘、背棘各一根,侧棘一对。腹部具刺。棘刺有增强浮游的作用。
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头胸甲长8.2毫米,头胸甲宽1.8毫米,腹长1.5毫米。身体背腹较扁,体形似蟹,惟其腹部尚未弯贴在头胸甲下面。具5对发达的腹肢,为游泳器官。此时为浮游生活至底栖生活的过渡类型。大幼眼体有一对大大的复眼,着生在露出眼窝外面的长长的眼柄末端。
成蟹
锯缘青蟹全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完全愈合,腹部极其退化,并折伏于头胸部腹面胸板内的腹沟中。
头胸部
锯缘青蟹的头胸部宽大,背载上一个大的头胸甲。头胸甲背面呈青绿色,腹面呈灰白色。整体略近横摆的椭圆形。整个甲壳由几丁质和钙质组成,保护体躯内部的柔软组织。头胸甲前缘正中是它的额部,额部前方有6个齿突,称作额齿。额的下面为口框部份的口器,口器是由6对双肢型附肢组成,即1对大颚,1对第一小颚,1对第二小题,3对颚足,自里向外按次层叠排列,好象是6道屏门,食物必须通过这6道门才能进入食道。大颚的内肢发达,成臼齿状。小颚为薄片状。第一颚足有一桡片,能独立运动。在额部六个齿突的两铡具有一对带眼柄的复眼,其眼柄活动范围较大,能左右摆动,平时多横卧在眼窝里,受惊时则竖立起来,让复眼露在外面。在复眼内侧有大小触角各一对。小触角为双肢型,在触角的基部有一排泄孔,用来排除尿液。在眼窝的两侧前缘各具有9个齿突,称作侧齿。两端第九个齿突尖向上钝斜,不似梭子蟹那么左右横向而尖利。锯缘青蟹在头胸申与胸背甲间列有5对附肢,横向两侧伸张。第一对特别强大,弥作螯足,掌节特别大,没有绒毛,整足的指节内有锯齿。第二、三、四对附肢各是末节尖端的爪状步足,用作步行。最后一对附肢扁平屈折如桨叶状,前后缘上长有刚毛,称作游泳足。
腹部
锯缘青蟹的腹部扁平,俗称蟹脐,共分7节,由后弯向前方,紧靠在头胸部的背面。蟹脐于胸饭的腹沟上。蟹脐的形状雌雄有别,雄蟹狭长,呈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宽扁,呈钝圆形,俗称“圆脐”,这是从外部区分锯缘青蟹雌雄性别的最明显标志。
锯缘青蟹的腹部附着有腹肢,其数目和形状因锯缘青蟹的性别不同而有差异。雄蟹腹肢退化,只有由钙质组成的尖细附肢2对,着生在第一、二腹节上。每个腹肢只有内肢,已转化为交接器,作交配时输精之用。雌蟹的腹部内侧有腹肢4对,均为双肢型,分内肢和外肢,上长有刚毛,以便产卵时附着卵子,成为生殖器官的一部份。雌蟹有两个生殖孔,位于第三对步足基部相对的腹沟中间。
习性
活动
锯缘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锯缘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锯缘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锯缘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侧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食性
锯缘青蟹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锯缘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
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锯缘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适应性
锯缘青蟹在15℃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以上时,锯缘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时,锯缘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锯缘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锯缘青蟹死亡率增高。
锯缘青蟹耐干能力较强,离水后只要鳃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鳃丝湿润,便可存活数天或数十天。
蜕壳生长
锯缘青蟹在一生中要经多次蜕壳,蜕壳后体躯才能增大。每蜕一次壳,甲壳可增长0.3-1.0厘米、宽0.4-1.2厘米,体重可增加约50克左右(指体重达100克以上者),因身体强弱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广西沿海锯缘青蟹蜕壳多在4-6月和9-11月,一般多在大潮期的晚间或早晨进行。先在体腔内分泌许多粘液(起润滑作用),然后软甲壳和原甲壳分离。蜕壳时身体肌肉不断收缩,由背甲后缘先起蜕,然后遍及整个躯体,最后蜕的是螯足。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氧气特别多,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需10-15分钟,若受惊扰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不出壳而死亡。刚蜕壳的蟹体躯十分柔软,能吸收大量水分使个体显着增大,但无游泳能力,须横卧水底2-3小时后才恢复常态,6-7小时后甲壳逐渐变硬,经8-4天才完全硬化。
幼蟹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大约每隔3-4天蜕壳一次,以后蜕壳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月龄以上的蟹,需隔1个多月才蜕壳一次。在水温18-31.5℃时,从第一期的幼蟹发育到第十期的幼蟹需经123天左右,此时,第十期幼蟹背甲的宽度为原来的12倍。据中国广西养殖实践,100克以下的幼蟹,蜕壳一次,体重可比蜕壳前增加一倍左右;100克以上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可达250克以上;255克的蟹蜕壳后,体重可达650克左右。但在不同季节,锯缘青蟹蜕壳后体重的增长也不同,般秋季比春季增长率高。50克以下的幼蟹养殖5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00克以上;50-100克的养殖4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50克以上100-150克的养殖8个月左右,体重可达300克以上。
自切再生
锯缘青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自行断落,称为自切。自切有一定的位置,即在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自切后又可以在此处复生新足,但要经过几次蜕壳后才能完成。复生的新附肢同样具有齿、突、刺,但比原来的附肢细小。
锯缘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锯缘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锯缘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锯缘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侧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食性
锯缘青蟹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锯缘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
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锯缘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适应性
锯缘青蟹在15℃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以上时,锯缘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时,锯缘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锯缘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锯缘青蟹死亡率增高。
锯缘青蟹耐干能力较强,离水后只要鳃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鳃丝湿润,便可存活数天或数十天。
蜕壳生长
锯缘青蟹在一生中要经多次蜕壳,蜕壳后体躯才能增大。每蜕一次壳,甲壳可增长0.3-1.0厘米、宽0.4-1.2厘米,体重可增加约50克左右(指体重达100克以上者),因身体强弱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广西沿海锯缘青蟹蜕壳多在4-6月和9-11月,一般多在大潮期的晚间或早晨进行。先在体腔内分泌许多粘液(起润滑作用),然后软甲壳和原甲壳分离。蜕壳时身体肌肉不断收缩,由背甲后缘先起蜕,然后遍及整个躯体,最后蜕的是螯足。蟹蜕壳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氧气特别多,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需10-15分钟,若受惊扰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不出壳而死亡。刚蜕壳的蟹体躯十分柔软,能吸收大量水分使个体显着增大,但无游泳能力,须横卧水底2-3小时后才恢复常态,6-7小时后甲壳逐渐变硬,经8-4天才完全硬化。
幼蟹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大约每隔3-4天蜕壳一次,以后蜕壳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月龄以上的蟹,需隔1个多月才蜕壳一次。在水温18-31.5℃时,从第一期的幼蟹发育到第十期的幼蟹需经123天左右,此时,第十期幼蟹背甲的宽度为原来的12倍。据中国广西养殖实践,100克以下的幼蟹,蜕壳一次,体重可比蜕壳前增加一倍左右;100克以上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可达250克以上;255克的蟹蜕壳后,体重可达650克左右。但在不同季节,锯缘青蟹蜕壳后体重的增长也不同,般秋季比春季增长率高。50克以下的幼蟹养殖5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00克以上;50-100克的养殖4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50克以上100-150克的养殖8个月左右,体重可达300克以上。
自切再生
锯缘青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自行断落,称为自切。自切有一定的位置,即在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自切后又可以在此处复生新足,但要经过几次蜕壳后才能完成。复生的新附肢同样具有齿、突、刺,但比原来的附肢细小。
生长环境
锯缘青蟹栖息于浅海及潮间带(即涨溯淹没,退潮干露的滩涂),多栖息在泥沙底质和有海草而低凹、退潮后还有水的地方,以及红树的根基附近和浅海岩礁石洞或有其他掩蔽物的地方。
锯缘青蟹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能在盐度5-32‰的海水中生长,最适盐度为12-16‰。锯缘青蟹分布的海区不同,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也有差异,在中国上海、江苏沿海及广东北部沿海,锯缘青蟹生长的最适宜水温为18-25℃;在中国广西沿海,锯缘青蟹在水温18-30℃时生长正常,最适水温为20-26℃。
锯缘青蟹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能在盐度5-32‰的海水中生长,最适盐度为12-16‰。锯缘青蟹分布的海区不同,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也有差异,在中国上海、江苏沿海及广东北部沿海,锯缘青蟹生长的最适宜水温为18-25℃;在中国广西沿海,锯缘青蟹在水温18-30℃时生长正常,最适水温为20-26℃。
经济价值
在中国东南沿海,锯缘青蟹资源丰富,为重要捕捞对象之一。锯缘青蟹的人工养殖投资小,收效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除鲜食外,还可制作罐头。
锯缘青蟹的壳经过去钙、脱脂、漂白和脱醋酸基等化学处理后,还可制成可溶性甲壳质,这种有机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碱性溶液,而在0.5-2%稀醋酸中能溶解成洁白透明的胶体溶液,故名可溶性甲壳质。该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以任何比例与水稀释而不沉淀。可溶性甲壳质应用很广,性能非常优越,不仅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等工业,而且还用于医药、调味等方面,成为一种用途很广的工业原料。
锯缘青蟹的壳经过去钙、脱脂、漂白和脱醋酸基等化学处理后,还可制成可溶性甲壳质,这种有机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碱性溶液,而在0.5-2%稀醋酸中能溶解成洁白透明的胶体溶液,故名可溶性甲壳质。该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以任何比例与水稀释而不沉淀。可溶性甲壳质应用很广,性能非常优越,不仅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等工业,而且还用于医药、调味等方面,成为一种用途很广的工业原料。
相关文化
名称由来:锯缘青蟹因其头胸甲背为青绿色、前侧缘的侧齿状似锯齿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