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běi měi lín dì xùn lù

北美林地驯鹿编辑

       北美林地驯鹿(学名:Rangifer tatandus caribou)是驯鹿的亚种之一。行动敏捷,颜色为灰色或棕色,其肩高约1米多。 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点像麋鹿的角。体格矮而粗壮,善游泳,以各种植物为食。主要栖息在加拿大的森林之中。总是成群结队,每年夏季和冬季都要迁移。由于北冰洋附近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导致阿拉斯加大陆降雪量增加。进入冬季,厚厚的雪层将苔藓埋藏在了深处,每天,饥饿的林地驯鹿都要在雪地上挖出数十个深坑,才能够找到足够维持生存的食物。分布区域要比其他任何有蹄动物都更靠近北方,野生林地驯鹿是濒危物种。
       北美林地驯鹿具迁徙性,每年冬季它们从林地迁往高原冻土地带。北美林地驯鹿貌似家族庞大,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从局部地区的情况来看,其命运并不乐观。在爱德华王子岛,北美林地驯鹿1873年就灭绝了;在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北美林地驯鹿灭绝的时间大约在1920年以后;在劳论斯河流域,北美林地驯鹿已被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考虑列为濒危动物。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北美林地驯鹿
汉语拼音běi měi lín dì xùn lù
别名迁移林地驯鹿、美国林地驯鹿、艾肯斯湖林地驯鹿、拉布拉多驯鹿
拉丁文学名Rangifer tatandus caribou
英文学名American Woodland Caribou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最北部及毗邻的美国部分地区的寒带森林,从纽芬兰及拉布拉多省西部和南部到华盛顿。从阿拉斯加到纽芬兰的北方森林区。在安大略省北部的森林,驯鹿以孤立的小群出现;在沿哈得逊湾的海岸苔原,则低密度地广泛分散在整个森林。驯鹿在安大略省林地大约有21,000头,其中5000头属于森林中居住的生态型。

稀有程度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

形态特征

       北美林地驯鹿其肩高0.7~1.4米。 体重在135~180千克,是4种北美驯鹿中体型最大的。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点像麋鹿的角,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种类的雌鹿如无角亦不具獠牙状上犬齿。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浅,幼鹿有白色斑点。尾巴极短。
       蹄子宽大,裂开呈展开状,形状就像雪靴,每一个蹄子上面都有两个长长的脚趾,被称作悬蹄(dewclaws),悬蹄发达,会更好地支撑北美驯鹿在雪地上行走。因为北美驯鹿的毛发很长,一直盖过蹄子,所以它的蹄子能得到极好地保护。北美驯鹿身上有种特殊的腺体,可以分泌一种油腻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帮助保护蹄子周围的毛发不受冰雪的伤害。
       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雄性北美林地驯鹿颜色为灰色或棕色,在夏季时的皮毛是深棕褐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习性

       北美林地驯鹿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为食,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北美林地驯鹿具迁徙性,每年冬季成群的北美林地驯鹿从林地迁往高原冻土地带寻觅食物。它们要在冰雪地上走上好几百英里。北美驯鹿还用蹄子挖食物吃。林地驯鹿生活的区域相对其他亚种较大,因为环境贫瘠,所以在森林和贫瘠之地之间会大群移动寻觅食物。在冬季的饮食主要是地衣,无雪的季节品种多样化,包括草本植物和葱郁的灌木。

繁殖方式

       繁殖形态为胎生,每次产出幼仔需时4-6个月。刚出生的驯鹿生长速度很快。母鹿一般在冬季怀胎,在春季迁移的途中生育。幼仔生下两三天后,就可以跟着母鹿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的速度就能像父母一样快,每小时可以迁移48公里。

生长环境

       栖息于寒带森林、高山苔原、成熟针叶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除了10月至1月,最爱在沼泽区活动,可一直持续到2月中旬,随着季节变化,积雪的厚度和硬度了限制觅食,驯鹿会迁移到更有利的环境,去成熟的针叶林高地,特别是岩石山脊与北美短叶松(Pinus banksiana)林区。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