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jǔ

假蒟

       假蒟(学名:Piper sarmentosum Roxb.)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多年生、匍匐、逐节生根草本,长数至10余米;小枝近直立,无毛或幼时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近膜质,有细腺点,下部的阔卵形或近圆形;叶脉7条,干时呈苍白色,背面显著凸起;上部的叶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长2-5厘米,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5-2厘米,直径2-3毫米;总花梗与花序等长或略短,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序轴被毛;苞片扁圆形。雌花序长6-8毫米,于果期稍延长;总花梗与雄株的相同;苞片近圆形。浆果近球形。花期4-11月。
       假蒟可以药用。根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风寒咳嗽、妊娠和产后水肿;果序治牙痛、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除含挥发油外,还含有氢化桂皮酸、β-谷醇等成分;每100克嫩茎叶含维生素A5.35毫克,维生素B20.98毫克,维生素C105毫克。茎叶洗净,沸水设过后可炒食或做汤;叶还可用来爆炒、红烧、干偏、煲煮各色肉品。常用菜谱有“假蒟牛肉饼”和“假蒟三角肉棕”等。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假蒟
汉语拼音jiǎ jǔ
别名蛤蒌、假蒌、山蒌
拉丁文学名Piper sarmentosum
命名者及年代Roxb.,1814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西藏(墨脱)各省区。生长于林下或村旁湿地上。

形态特征

       多年生、匍匐、逐节生根草本,长数至10余米;小枝近直立,无毛或幼时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近膜质,有细腺点,下部的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4厘米,宽6-13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或稀有截平,两侧近相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干时呈苍白色,背面显著凸起,最上1对离基1-2厘米从中脉发出,弯拱上升至叶片顶部与中脉汇合,最外1对有时近基部分枝,网状脉明显;上部的叶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浅心形、圆、截平或稀有渐狭;叶柄长2-5厘米,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匍匐茎的叶柄长可达7-10厘米;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5-2厘米,直径2-3毫米;总花梗与花序等长或略短,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序轴被毛;苞片扁圆形,近无柄,盾状,直径0.5-0.6毫米; 雄蕊2枚,花药近球形,2裂,花丝长为花药的2倍。雌花序长6-8毫米,于果期稍延长;总花梗与雄株的相同,花序轴无毛;苞片近圆形,盾状,直径1-1.3毫米;柱头4,稀有3或5,被微柔毛。浆果近球形,具4角棱,无毛,直径2.5-3毫米,基部嵌生于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花期4-11月。

习性

       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半阴,要求疏林透射光。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较耐湿,不耐干旱。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特征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