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lóu yè

蒌叶编辑

       蒌叶(学名:Piper betle L.)是胡椒科、胡椒属的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带木质,节上生根。叶片纸质至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叶脉最上1对通常对生,网状脉明显;叶柄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无柄,盾状,花药肾形,花丝粗,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浆果顶端稍凸,5-7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东起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均有栽培。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亦有分布。
       该种提取的芳香油为蒟酱油,可作调香原料。茎、叶入药,治胃寒痛、风寒咳嗽、疮疖、湿疹等。东南亚不少民族喜以其叶包石灰与槟榔作咀嚼嗜好品。
       调味原料。东南亚地区不少民族喜以叶包石灰与槟榔作咀嚼嗜好品;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老人尤其喜爱。入药有温中、下气、散结、消痰之功能。 蒌叶据考证,《本草纲目拾遗》在蒌叶项下载:“蒌,即蒟也。岭南人取其叶,和槟榔食,今天名蒌叶,用其叶封固,晒半载收贮待用,可留数十年。非独疏积滞,消瘴疠治病亦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蒌叶
汉语拼音lóu yè
别名蒌子、荖叶、蒟酱、槟榔胡椒、枸酱、蒟子、七荜茇、大荜茇、蒟青、槟榔蒟、青萎、芦子、大芦子、青蒟、槟榔蒌
土名【潮汕地区:香荖】、【广东江门:捞青】
拉丁文学名Piper betle
英文学名Betel pepper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起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均有栽培。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

形态特征

       蒌叶是一种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带木质,直径2.5-5毫米,节上生根。叶纸质至近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最上1对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离基0.7-2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网状脉明显;叶柄长2-5厘米,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鞘长约为叶柄的1/3。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稀倒卵形,近无柄,盾状,直径1-1.3毫米;雄蕊2枚,花药肾形,2裂,花丝粗,与花药等长或较长。雌花序长3-5厘米,于果期延长,直径约10毫米;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顶端被绒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长约0.6毫米,被绒毛。浆果顶端稍凸,有绒毛,下部与花序轴合生成一柱状、肉质、带红色的果穗。花期5-7月。
       缠绕藤本,茎具节,节上生有不定根。叶纸质、具细腺点,卵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6—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钝圆,叶面无毛,仅在叶背沿脉上有柔毛,叶脉7条,近基出,网脉明显;叶具梗,长2—5厘米,被疏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组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5厘米,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直径约1.5毫米,盾状着生;雄蕊2,花药肾形,2裂。雌花序长3—5厘米,直径约10毫米,花序轴被绒毛;柱头4—5,披针形,长约0.6毫米,被毛。浆果球形,顶尖,有绒毛,果穗后期变红色。 产景洪、思茅、临沧、富宁、瑞丽、保山、大理、贡山;生于海拔600—900米常绿阔叶林中,附生。

药用价值

       茎、叶、果实:辛、微甘,温。温中行气,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化痰止痒。用于风寒咳嗽,胃寒痛,消化不良,腹胀,疮疖,湿疹。

病害防治

胡椒瘟病
       是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能力的土壤性病害。胡椒瘟病病菌可侵染胡椒的大部分器官,但以侵染主蔓基部(椒头)危害最大。感病主蔓在表土下15-20厘米处变黑腐烂,初期切开主蔓见导管变黑,后期表皮变黑,组织腐烂松散,有时还流出黑水,感病的根部也变黑,整株突然调萎枯死(青枯)。
叶片感病后呈现墨黑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有放射状黑线,嫩蔓和枝条感病后病部变黑,呈水渍状。严重时逐节脱落,多数从节上或伤口感染。花果穗感病后变黑色,最后脱落。我县骑马坝椒区主要在3-5月发生流行。降雨过多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原因。靠流水、风、雨水和人畜传播。
防治措施:
       ⑴新植区严格检疫,选用无病苗种植;适当修剪植株基部枝条,定期清除枯枝落叶培土;旱季开始时松土晒土;发现病情立即隔离。
       ⑵发病初期中心病区树冠下土壤用1%的霜疫灵或用农用高锰酸钾消毒,株行间土壤用1%硫酸铜溶液消毒,土壤湿度大时,可改用1:7-10份硫酸铜粉拌砂土撒施土壤表面消毒,病叶应在露水干后摘除集中烧毁。病株喷0.5%的霜疫灵或喷波尔多液保护。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植穴曝晒半年以上或淋药消毒土壤,流行期间在病园进出口撒硫酸铜粉消毒。

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此病是仅次于胡椒瘟病的又一重要病害。可在各龄椒园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枝、蔓、花、果亦可感病。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渍状,扩散后中间呈褐色,边缘变黄。病健交界处呈水渍状,雨天或露水大时,叶背可见细菌液脓溢出,后期脱落。枝蔓感病后逐渐逐节脱落,以致树冠逐渐缩小,最后枯死。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大风季节。病原菌由风雨或水滴从植株的伤口或自然气孔口传病。
防治措施:
       ⑴新植区严格检疫,用无病苗种植;
       ⑵营造造防护林,椒园面积3-5亩为宜;
       ⑶搞好排水系统,定期清除枯枝落叶;
       ⑷勤检查,及时消灭中心病株,及时摘除病叶,剪去病枝,在春季风雨到来之前喷波尔多液保护或喷1%的霜疫灵进行预防。

花叶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感病的胡椒,嫩叶变小,卷曲、黄化或花叶,主蔓萎缩,节间变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短,结果很少,产量低。
防治措施:新植区要严格检疫。不要用病株上割苗;加强椒园管理,割苗前要施肥,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补种。

根部病
       主要是褐根病和紫根病。病源主要来源于椒园残留带病的树头、树根和木支柱传病,以后寄生到胡椒的蔓、根。症状是蔓枝生长停顿,叶片变黄,地下蔓根表面有褐锈色(褐根病)或紫色的菌膜,内部变黑(褐根病)或变黄(紫根病)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开垦时彻底捡净树头、树根,以预防根病的发生。发现病株,及时挖根处理,切除病部,清除病源,伤口进行涂霜疫灵处理。病部晒2-3天,然后填回新土,压紧并加强肥水管理。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线疫病、菌核病发生时,摘除病叶和剪除病枝,喷波尔多液防治即可。

虫害
       介壳虫类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和主蔓吸根。使植株生长不良,并可引起煤烟病,喷波尔多液过多,容易引起介壳虫发生。
防治方法:不滥喷波尔多液,保护天敌,用乐果500-800倍喷2-3次。根部粉蚧为害可用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淋灌椒头处理,效果较好。
盲蝽主要为害胡椒幼嫩枝叶、花等。
防治方法:用1000-1500倍液敌百虫、乐果等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治。此外还有蚜虫、刺蛾、蚂蚁、金龟子均可用有机磷等杀虫剂喷杀,效果都较好。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特征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