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dì táo huā

地桃花编辑

       地桃花是锦葵科、梵天花属的直立亚灌木状草本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地桃花
汉语拼音dì táo huā
别名地桃花(广东、广西、江西、贵州)、野棉花(浙江、湖北、四川、广西)、田芙蓉(贵州)、黐(刺、痴)头婆、大叶马松子(海南)、粘油子、厚皮草(四川峨眉)、野鸡花(云南)、迷(尼)马桩(棵)(贵州西南至云南东南)、半边月(广西)、千下槌(江西)、红孩儿、毛桐子(四川)、肖梵天花、八卦拦路虎、假桃花、八卦草、野挑花、梵尚花、羊带归、虱麻头、寄马桩、石松毛、牛毛七、拔脓膏、大梅花树、野茄子、山茄簸、油玲花、土杜仲、野桐乔、山棋菜、刀伤药、三角风、桃子草、天下锤、千下锤、大迷马桩棵、土黄芪、巴巴叶、窝吼、地马椿
土名【潮汕地区:红花虱母头】
拉丁文学名Urena lobata
英文学名Rose Mallow、Cadillo、Buddhamallow、Lobate Wildcotfon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分布范围

       国内产地:产长江以南各省区,云南(文山、红河、玉溪、楚雄、思茅、临沧、德宏、怒江、丽江等地州)、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国外产地: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和日本等国家。

益处

       地桃花的茎皮富含坚韧的纤维,供纺织和搓绳索,常用为麻类的代用品;根作药用,煎水点酒服可治疗白痢。

危害

 

识别特征

       生活型:直立亚灌木;
       茎: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厘米,宽5-6厘米,先端浅3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的叶卵形,长5-7厘米,3-6.5厘米;上部的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厘米,宽1.5-3厘米;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叶柄长1-4厘米,被灰白色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毫米,早落;
       枝:小枝被星状绒毛;

       花:花单生或近簇生叶腋,淡红色,直径约15毫米;花梗长约3毫米,被绵毛;小苞片5,长约6毫米,基部1/3合生;花萼杯状,裂片5,较小苞片略短,两者均被星状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毫米,外面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15毫米,无毛;花柱枝10,微被长硬毛;

       果:果扁球形,径0.5-1厘米,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

       种子:种子肾形,无毛。

习性

       茎: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厘米,宽5-6厘米,先端浅3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的叶卵形,长5-7厘米,3-6.5厘米;上部的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厘米,宽1.5-3厘米;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叶柄长1-4厘米,被灰白色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毫米,早落;
       枝:小枝被星状绒毛;
       花:花单生或近簇生叶腋,淡红色,直径约15毫米;花梗长约3毫米,被绵毛;小苞片5,长约6毫米,基部1/3合生;花萼杯状,裂片5,较小苞片略短,两者均被星状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毫米,外面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15毫米,无毛;花柱枝10,微被长硬毛;
       果:果扁球形,径0.5-1厘米,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
       种子:种子肾形,无毛。

营养来源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

生物链

       生长在海拔220-2500米的干热空旷地、荒坡或疏林下。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熊果苷、槲皮素。
花含黄酮类成分:银椴苷、二氢山亲酚-4-0-β-D-毗哺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索-3-0-β-D、芸香糖昔、木犀草素4-O-β-D-吡哺葡萄糖昔。

病害防治

繁殖方法
       于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3厘米×33厘米开穴点播,穴深约3厘米,每穴播4-5粒种子,每1亩用种量15-22.5千克。播后覆盖薄细土2厘米,浇水保湿。亦可播种育苗,撒播,当苗高15-20厘米时移栽。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直播苗高约7-10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需追肥2-3次,以人畜粪水或堆肥为主。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特征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