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 xī hú dié lán

华西蝴蝶兰

       华西蝴蝶兰(拉丁学名:Phalaenopsis wilsonii Rolfe)又名小蝶兰、楚雄蝶兰。兰科,蝴蝶兰属附生草本植物,气生根长而弯曲,茎很短,叶稍肉质,长圆形或近椭圆形,花序柄暗紫色,花苞片膜质,萼片和花瓣白色带淡粉红色的中肋或全体淡粉红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侧萼片与中萼片相似而等大,花瓣匙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蕊柱淡紫色,蒴果狭长,4-7月开花,8-9月结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华西蝴蝶兰
汉语拼音huá xī hú dié lán
拉丁文学名Phalaenopsis wilsonii

分布范围

       产中国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海拔800-2150米的山地疏生林下阴湿的岩石上。

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 气生根发达,簇生,长而弯曲,表面密生疣状突起。茎很短,被叶鞘所包,长约1厘米,通常具4-5枚叶。
       叶稍肉质,两面绿色或幼时背面紫红色,长圆形或近椭圆形,通常长6.5-8厘米,宽2.6-3厘米,先端钝并且一侧稍钩转,基部稍收狭并且扩大为抱茎的鞘,在旱季常落叶,花时无叶或具1-2枚存留的小叶。
花序从茎的基部发出,常1-2个,斜立,长4-8.5厘米,不分枝,花序轴疏生2-5朵花;花序柄暗紫色,粗约2毫米,被1-2枚膜质鞘;花苞片膜质,卵状三角形,长4-5毫米,先端锐尖;花梗连同子房长3-3.8厘米;花开放,萼片和花瓣白色带淡粉红色的中肋或全体淡粉红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1.5-2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相似而等大,但近唇瓣一侧的中部以下边缘下弯,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匙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4-1.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圆形,基部楔形收狭;唇瓣基部具长2-3毫米的爪,3裂;侧裂片上半部紫色,下半部黄色,直立,狭长,长约6毫米,中部缢缩,上部扩大而先端斜截,在基部(两侧裂片之间)具1个中央对开的肉脊,其中间具穴并且向外(背面)隆起呈乳头状,内面中央的凸缘(脊突)黄色,其先端斜截并且具2至数个小缺刻;中裂片肉质,深紫色,摊平后呈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3毫米,上部宽6-9毫米,先端钝并且稍2裂,基部具1枚紫色而先端深裂为2叉状的附属物,边缘白色、下弯而形成倒舟状,上面中央具1条纵向脊突,脊突在近唇瓣先端处强烈增厚而隆起;蕊柱淡紫色,长约6毫米,具长约3毫米的蕊柱足;药帽白色,前端稍伸长呈卵状三角形;花粉团2个,近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
       蒴果狭长,长达7厘米,粗约6毫米,具长约3厘米的柄。花期4-7月,果期8-9月。

习性

       蝴蝶兰喜暖畏寒。生长适温为15~20℃,冬季1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低于5℃容易死亡。原产马来西亚热带地区的蝴蝶兰属兰科蝴蝶兰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温高湿河川海岸边的森林树木是蝴蝶兰附着生长的地方。
       蝴蝶兰由于其生理结构可以保护自身在低湿状态下受到的应力影响,但是在太湿的环境下,高温高湿往往相伴着病害。最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2150米的山地疏生林中树干上或林下阴湿的岩石上。
       产中国广西西部(隆林)、贵州西南部(兴义、盘县)、四川西南部至中部(木里、天全、泸定)、云南东南部至中部(文山、屏边、楚雄)、西藏东南部(芒康)。模式标本采自四川西部。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