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lóng tóu yīng zuǐ yú

隆头鹦嘴鱼编辑

       隆头鹦嘴鱼(Bolbometopon muricatum):鱼体长25厘米,最大者可达130厘米。体延长而略侧扁。头部轮廓为垂直角度与齿板间外面的表面具颗粒状的突起。后鼻孔明显的大于前鼻孔,头部前额即向前突出了。开始型的雌鱼体灰黑有白色斑点,终端型雄鱼全身为蓝绿色。幼鱼尾鳍为圆形尾,成鱼的尾鳍上、下叶延长呈双凹型尾。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9枚。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隆头鹦嘴鱼
汉语拼音lóng tóu yīng zuǐ yú
别名隆头鹦哥鱼、驼峰大鹦嘴鱼、绿色苏眉鹦嘴鱼、双头鹦嘴鱼
拉丁文学名Bolbometopon muricatum
英文学名Double-headed Parrotfish
命名者及年代Valenciennes, 1840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海域,西起红海及东非,东至美属萨摩亚及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八重山与维克群岛,南至澳洲大堡礁与新加勒多尼亚。中国台湾东部、南部、澎湖、绿岛及兰屿海域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隆头鹦嘴鱼体延长而略侧扁。体长约25厘米左右时,最大体长可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45千克。头部前额即向前突出,头部轮廓可近于垂直角度。后鼻孔明显的大于前鼻孔。齿板之外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齿状之咽头齿,其后列者并不发达。背鳍前中线鳞约2-5(通常为4);颊鳞3列,鳞片大型,最下方列具鳞1-2个;间鳃盖具1列鳞。鳃耙数16-18。胸鳍具15-16软条;尾鳍于幼鱼时圆形,成体时则略呈双凹形。初期阶段体呈暗灰色,体侧散在白色斑点,至终期阶段逐渐地变成全深绿色至绿褐色,沿着体侧之鳞列,分布浅紫色之条纹;头部的前缘时常是淡绿色到粉红色;各鳍之颜色同与体色。

习性

       隆头鹦嘴鱼喜群游在礁湾或珊瑚礁外的海域,水深1至30米。以啃食活珊瑚为主食,消化后所排泄出的珊瑚虫骨骼为形成浅海礁区珊瑚沙重要来源。生性机警,在夜间有群体一起睡觉的习性。成年隆头鹦嘴鱼通常结群活动,特别清晨,可以见到它们排队在珊瑚礁上上班”的情形,它们以啃食石珊瑚上的藻类为主食。它们啃食珊瑚的咬嚼声,潜水的人在相当远的距离即可听到。由于体型大,隆头鹦哥一条成年鱼一年可以咀嚼五吨的珊瑚骨骼,在啃食活珊瑚的鱼类中高居榜首。吃下的珊瑚中的珊瑚虫和藻类被消化之后,已经被粉碎的珊瑚骨骼就被排泄回海里。这些珊瑚骨骼碎片 就是造成白色沙百滩的主要成份。晚上它们会非常安静地聚居在珊瑚礁的凹洞和石缝之间。

繁殖方式

       在每月满月的清晨,大群集中于珊瑚礁内产卵,产于礁石缝隙与通道间。当雌鱼产卵后由雄性在水中受精。这时产卵聚集的鱼群大约在100只左右。隆头鹦哥鱼寿命大约40岁。

生长环境

       常集群栖息于礁区、近海沿岸、潟湖、珊瑚礁或岩礁之间,以珊瑚、贝类、海胆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是礁区细珊瑚沙最重要的制造者。稚鱼发现于泻湖;成鱼则群游于礁湾或珊瑚礁外围的海域。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