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bái lè

白簕编辑

       白簕是五加科、五加属的披散灌木,常攀附干其他灌木或乔木上。掌状复叶通常有小叶3片,叶柄有刺,小叶椭圆状卵形。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簕
汉语拼音bái lè
别名三叶五加、三加皮、禾掌簕、鹅掌簕、刚毛白簕、毛三叶五加
土名【潮汕地区:苦刺】
拉丁文学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分布范围

       广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西自云南西部国境线,东至台湾,北起秦岭南坡,但在长江中下游北界大致为北纬31度,南至海南的广大地区内均有分布。印度、越南和菲律宾也有;

益处

       梢端嫩茎叶可食用,主要用来做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根和叶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效。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蔓生状;
       枝:小枝细长,疏被钩刺;

       叶:小叶3(4-5),卵形,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具锯齿,无毛,或上面疏被刚毛,侧脉5-6对;叶柄长2-6厘米,有时疏被细刺,小叶柄长2-8毫米;

       花:伞形花序径1.5-3.5厘米,3-10组成顶生复伞形或圆锥状花序,花序梗长2-7厘米;花梗长1-2厘米,无毛;萼齿5,无毛;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上离生;

       果:果球形,侧扁,径约5毫米,黑色;

识别特征

       枝:小枝细长,疏被钩刺;
       叶:小叶3(4-5),卵形,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具锯齿,无毛,或上面疏被刚毛,侧脉5-6对;叶柄长2-6厘米,有时疏被细刺,小叶柄长2-8毫米;
       花:伞形花序径1.5-3.5厘米,3-10组成顶生复伞形或圆锥状花序,花序梗长2-7厘米;花梗长1-2厘米,无毛;萼齿5,无毛;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上离生;
       果:果球形,侧扁,径约5毫米,黑色;

习性

       白簕的生存能力很强,喜欢较为湿润的微酸砂壤;喜温暖,又能耐轻微荫蔽,也能耐寒。

生长环境

       生于村落,山坡路旁、林缘和灌丛中,垂直分布自海平面以上至3200米。

药用价值

       本种为民间常用草药,根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消肿解毒之效,治感冒、咳嗽、风湿、坐骨神经痛等症。

温馨提示:
       同种中药在不同药典记载的药性不尽相同是因:主张不一、运用不一,究其原因有:因地而异、或因医而异。

经济价值

观赏价值
       栽培繁殖比较容易,野外资源量大,云南许多民族庭院有栽培的习惯白簕株高,枝繁叶茂,抗性强,不择环境,常用于棚架或攀援树上。枝具刺,是作绿篱的好材料,也可用于庭院或假山上,有广阔应用前景。

营养价值

       白簕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白簕嫩叶、枝梢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氨基酸总含量达20.8%,具有健脑和增强脑细胞呼吸作用的功能。经常食用白簕,可以摄入足够的热量供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白簕香味独特,民间流行以筋菜作为保健蔬菜,其特有的食疗功效。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主要使用的野菜之一,尤其是节日中常备的生食野菜。

人工繁殖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扦插育苗采集生长充实、半木质化枝条,剪成长约15cm的插条,保留2~3个饱满腋芽。上平下斜,切口光滑,距腋芽1~2cm,下切口位于腋芽对面,插条只留1片小叶,经过1500mg/L的IBA速蘸10s后,促进插条生根,能明显提高生根率。将圃地翻耕整平,按床面宽1.2m、长20m做插床,然后将插壤土铺垫床面上,厚20cm。按行株距15cm×10cm,将插条斜插入沙质土苗床中,人土深达插条2/3,浇透水后盖上薄膜保温、保湿覆盖薄膜拱棚保温、保湿和遮荫棚遮荫。每天酌情喷水和揭棚通风以利于生根。20d左右生根,去掉薄膜,每10d加喷施1次含5%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的混和溶液,促进生根及生长。生根率高达95.4%以上。到50~60d便可进行移栽。

组培快繁
       材料:白簕植株茎尖或带腋芽茎段。
       培养条件:初培养基MS+BA1.0mg/L+GA0mg/L ;增值培养基MS+BA0.5mg/L+GA1.0mg/L;生根培养基MS+琼脂琼6.0 mg/L+ IAA20mg/L;初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均添加3%蔗糖、0.8%琼脂。以上培养基pH5.8培养温度25~28℃,在芽分化和生根培养过程中每天光照11小时,光照强度2000lx。
       初培养:取1cm左右茎尖或茎段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放入0.1%升汞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再用蒸馏水冲洗4和到5次。然后接种到初培养基中培养30d,茎尖或腋芽可长高1~2cm,并形成丛芽。
       增值培养:将初培养获得的从芽分切成单芽,超过2cm的单芽分段切成1m左右的茎尖和茎段然后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培养25~30d天后,可获得1~2cm的丛芽,月平均芽增殖率可达250.0%。
       根的诱导:将高度为1cm左右的单芽转入生根培养基中,10d后开始生根,30d后便可移栽,生根率为98%。

栽培方法
选地耕翻
       整地施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土为好。选好地后,在秋季进行耕翻,经过一个冬天的充分风化后,在第2年春季进行耙压、作畦、打垄。一般育苗田做成宽1.2 m、高20 cm的高畦;大田做成60 cm的高垄,以待定植。

适时定植
       栽后管理一般在春季萌芽前定植,应选阴天或傍晚进行,以带土移植最好。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整齐一致的苗木栽植,苗高50 cm左右。在林分郁闭度0.5~0.6的林下,清除枯枝落叶,按株距约1 m挖深25 cm 、直径30 m的栽植坑,栽植后扶正踩实,土壤干旱时要浇透水。前1~2 d植株较小,可适当在行间种植大豆、小豆、花生等农作物;生长季及时除草,坡地不便铲地应在6~8月割草2~3次。白簕是喜肥植物,每年应施肥2次。第1次在返青后距植株20 cm 处刨6 cm深坑穴,株施尿素或二铵0.1~0.2 kg。第2次在9月初,顺垅开10cm深的条沟,施量为3000 kg/667m2的农家肥。因枝条密度大和枝上有刺施肥难度较大,可在平茬采枝后进行。生长季遇天气于旱应及时灌水,雨季园地如积水应尽快排除。

采收加工
       采收:白簕嫩梢和嫩叶的采收于春季进行,采收后保鲜上市或盐渍后制酱菜、干菜供应市场。菜用第3年开始采收,当新梢长达20 cm时,剪留5 cm ,二次梢长到20 cm 时再选部分粗茎剪采,每年可采摘5~7次,但要注意防止树势衰弱至死树,冬末春初留5~10 cm 再平茬。药用枝皮的可每2~3 d在休眠期平茬。药用根皮可在第3年以后进行,但每次去掉根量只能占原有根量的1/2~1/3,且要加强肥水管理,这种采收方法应尽可能少用。果、种用第3年开始结实,冬剪时注意培养4~6个向四周延伸的主枝,剪除干枯枝、过密枝、细弱枝、衰老枝,生枝留3~5芽短截。
       加工:除净须根,洗净,用木棒轻锤,使木心与皮部分离,剥取根皮,抽除木心,将根皮摊开在太阳下晒干,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

贮藏
       白簕受潮容易变色,宜置通风干燥处。注意防霉、防虫蛀。量少可放人缸内,密封防潮、防虫蚌、防霍峦及香箕击矣。

病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具红褐色边缘,其上生有小黑点。后期病斑破碎形成穿孔。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能引起叶枯。茎、叶柄和花梗感病形成长条形病斑。秋季生长在潮湿地段上的植株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将病株残体彻底清除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风条件;浇水时避免当头淋浇,如有被害叶片,应及时剪除病叶;发病期间可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立枯病
       幼苗感染后根茎部变褐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后,从下部开始变黄,然后整株枯黄以至死亡。
       防治方法:该病为土壤传播,应实行轮作;播种前,种子用1:800的多菌灵溶液杀菌;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使幼苗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出苗前喷1:2: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溶液10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

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面出现橘红色斑点,后期叶背出现褐色孢子。
       防治方法:应事先对栽培介质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环境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必要时摘除病叶;在花木发病初期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1500倍液。

白粉病
       白粉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原。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褐斑病
       病原菌是一种真菌,主要是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褐斑病一般初夏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在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暴发;通常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易感染。
       防治方法: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煤污病
       主要侵害叶片和枝条,病害先是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以利于通风、透光,从而增强树势,减少发病;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原。

虫害
蚜虫
       常危害植株的顶梢、嫩叶,使植株生长不良。
       防治方法:可用水或肥皂水冲洗叶片,或摘除受害部分;消灭越冬虫源,清除附近杂草,进行彻底清田;蚜虫危害期喷洒敌敌畏1200倍液。

螨类
       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由下部叶片向上部蔓延,吸取新芽和叶片的养分,使叶片变色。
       防治方法:从叶面洒水,冲洗螨类;危害严重者应立即移开,去除病株;适时轮作;用三氯杀螨醇1500倍液处理种子。

蚧虫
       常危害植株的枝叶,它常群集于枝、叶上吸取养分。高温、高湿、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是蚧虫盛发的适宜条件。防治方法: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蚧虫自身的传播范围很小,做好检疫工作,不用带虫的繁殖材料,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已发生虫害,可用竹签刮除蚧虫,或剪去受害部分,危害期喷洒敌敌畏1200倍液。

蓟马
       危害叶片,常在叶柄、叶脉附近危害,爬在叶面上吸取养分。致使叶片失绿丧失生机。
       防治方法:如少量植株被害时,可用酒精棉擦去或用肥皂水冲洗;危害期喷洒敌敌畏1200倍液。

蛴螬
       金龟子的幼虫,主要活动在土壤内,危害根系,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人工捕杀;使用毒土法,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1500~2250g,拌细土225~300kg做成毒土诱杀。

线虫
       受害植株的根系受到破坏,茎叶发黄,叶片边缘焦枯脱落,最后植株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集病株残体烧毁,以减少病原;避免连作;将土壤酸度调整到pH值为5及其以下,线虫病发生机率将大大减少。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特征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