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zhōng huá láng zhū #

中华狼蛛#编辑

       中华狼蛛,隶属于狼蛛科,狼蛛属。是一种有益的穴居性蜘蛛,其体型较大(雌蛛19-30毫米,雄蛛15-21毫米)、体态粗壮、活动敏捷、捕食凶猛,在鲁西南有“地侠”之称,是金龟(虫甲)、夜蛾类等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具有一定的保护利用价值。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中华狼蛛#
汉语拼音zhōng huá láng zhū #
拉丁文学名Lycosa sinensis (Schenkel, 1953)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在山西丶山东、辽宁、吉林、天津、河北、甘肃、宁夏、河南、陕西、黑龙江等中国北方田间,蒙古也有发现,但不是中华狼蛛,为穴居狼蛛。

形态特征

       中华狼蛛身长(雌蛛19—30毫米,雄蛛15—21毫米)、体态粗壮、活动敏捷、捕食凶猛 [1] 。全身为土灰色、背甲上向外扩散黑色花纹、螯肢为黄色、眼睛排列为4、2、2。仔细观察发现外型有些类似中国民间工艺品布老虎。 

习性

       中华狼蛛为我国北方棉区的穴居性狼蛛。多栖息于平原地区和山区平原棉田,在离村庄远的大洼,不积水的地块、田畦、沟渠上挖穴筑室。幼蛛和成蛛在挖穴前,一般先利用其它昆虫的洞口为基础,用螯肢掘土并用触肢及前对步足将土粒送出外(离洞口4-7厘米)。初筑新穴,洞口周围有新土颗。洞口并不高于土面。幼蛛洞穴直径与其个体大小有关,成蛛洞穴直径一般在2.50-3.00厘米;幼蛛洞口直径因蜘蛛龄期不同而异,一般为1-4厘米。随着蜘蛛龄期的增长或季节气温的变化,洞穴的深度逐渐增加,成蛛早春的洞穴深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夏季可达35厘米。洞底的直径与洞口的直径相同。洞口与洞壁都罩以蛛丝;幼蛛的洞口及洞壁网薄,而成蛛网壁增厚成障,能防止洞壁坍塌。
       中华狼蛛一般在日落后出洞活动和寻食,可取食多种农林害虫,故在鲁西南地区又有“地侠”之称。在其洞穴内经常可以挖出金龟卿、夜蛾类成虫的残体。室内饲养,可取食蝗埔、粘虫、玉米螟、地老虎、棉铃虫、烟青虫、柳毒蛾、挤蜡、蟋蟀、叶蝉、飞虱、蝇类等。三龄以上若蛛其捕食量大于成蛛。一头雌成蛛一天可取食三龄粘虫7头。 田间施药对其影响较大,菊脂类、 有机磷农药尤甚。 施药后,常可见到中毒死亡的蜘蛛。不施药田中华狼蛛存量一般高于施药田 3-5 倍。 

繁殖方式

       中华狼蛛幼蛛共蜕皮6次,有7个龄期。在山东省以成蛛或亚成蛛子11月在洞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并开始挖穴筑巢,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4月下旬奎5月上旬越冬成蛛开始产卵。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一个世代。
       交配:中华狼蛛多系秋季发育成熟,以亚成蛛越冬者则于翌年春末夏初发育为成蛛。正常情况下,雄蛛性成熟则先于雌。刚成熟的雄蛛在洞口外织片状雨不规则精网,平铺于洞口附近的地面上,将精液射入精网,再以触肢器吸入生殖球。然后寻找雌蛛。求偶时,雄蛛先以第1对步足和触肢交替舞动,雌蛛许诺后,便迅速从雌蛛前面爬到头胸部背面,雌雄头腹呈相反方向,雄蛛将触肢沿雌蛛腹侧向下插入雌蛛生殖孔进行授精。左右触肢器可交替授精。交配多在夜晚进行。
       产卵:在黄河中卞游及华北地区,中华狼蛛凡越冬前交配授精者,则于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卵;年后授精者,则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产卵。这与当年气温回升情况、食源及土壤湿度有直接关系。越冬亚成蛛于年后蜕皮成熟者,常于 6-7月产卵,气温一般持续在15-28 ℃。孕蛛产卵前一周左右,抽丝结网封住洞口,将自身掩在洞内,此期间不再出洞取食和饮水。临近排卵前夕,先织圆形网垫于洞底,直径约20-28毫米,历时75-92分钟,随后猛收腹部,将卵从生殖孔处一滴滴 (每滴含卵3-5 粒 ) 排挤出来 , 一般约10-40 滴,历时6-8分钟。然后织网覆盖。将卵全部包裹,历时30-39分钟,最后用螯肢、 触肢及第1步足相互配合动作,进行收边整理成球形或椭圆形卵囊,历时80-109分钟。
       护卵:中华狼蛛具护卵行为,若蛛孵出之前,雌蛛随时将卵囊携带于纺器上,白天将卵囊推出洞口晒太阳,使其受温。直至若蛛全部孵出,方肯丢弃 。
产卵量:雌蛛受精后,可先后产生 2 个卵囊 。每个卵袋内平均含卵量在100粒左右(43-313粒) 。单雌一生产卵量在200-300粒。 
0相关评论

物种图集
特征图集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