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ú jiē chóng mù

竹节虫目

竹节虫目 的介绍
分类名称:

竹节虫目

汉语拼音:

zhú jiē chóng mù

别名:

䗛目

拉丁文学名:

Phasmatodea

简介

展开更多
        竹节虫目是昆虫中身体最为修长的种类,成虫体长一般为10厘米,最长可达64厘米。因为它们常常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难以分辨,拟态本领十分高超,几乎可以乱真,所以名为竹节虫。
        竹节虫目(Phasmatode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六足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的1个目,也称䗛(xiu,音修,亦是竹节虫的古称。)目。通称竹节虫。
        中至大形,形似细长竹节或宽扁叶片状,多为绿或褐色。头小略扁,下口式,复眼小,单眼2~3个或缺如。触角或长或短,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较短,中、后胸长。翅2对,前翅小、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发达。有的只有1对翅或无翅。渐变态。足细长或宽扁,易折断。前足静止时前伸,跗节5节,少数3~4节;腹部10节,尾须1对,短小不分节,产卵器不发达。
        渐变态,静止时栖息于植物上,具拟态与保护色,不易被发现。植食性,主要以各种树木、杂草为食,有时食害棉花等作物。有的种类进行孤雌生殖。该目全世界已知2500多种,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和中南美地区,我国有记录100余种。

危害
        竹节虫植食性,可以危害植物,尤其在大洋洲有几种竹节虫往往大批发生,食害尤加利树叶。中国亦有为害栎类树木,致成灾害的报道。
        近年来,竹节虫目昆虫在我国南方一些林区已成为比较典型的森林害虫,并有为害上升的趋势。该类害虫大发生时,可引起林木的大量落叶,使林木大面积死亡;而大范围的树冠受害,可导致落叶后第二年的干材增加量减少。

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竹节虫为中型或大型昆虫,体长3~64cm,最长可达50~64厘米,如中国巨竹节虫(Phryganistria chinen)为现生昆虫中体型最长的。多数竹节虫的体色呈深褐色,少数为绿色或暗绿色。头小,口器为咀嚼式,前胸小,中胸和后胸伸长,有翅或无翅,有翅种类翅多为两对,前翅革质,多狭长,横脉众多,脉序成细密的网状,翅平展时颇似干枯叶片。几乎所有的种类均具极佳的拟态,大部分种类身体细长,模拟植物枝条,少数种类身体宽扁,鲜绿色,模拟植物叶片,翅宽扁,脉序排成叶脉状,腹部及胫节、腿节亦扁平扩张。有的形似竹节,当六足紧靠身体时,更像竹节,故称竹节虫。

内部结构
        消化道直筒形,嗉囊正常而砂囊萎缩,无胃盲囊,中肠外面前端着生有厚厚的环肌层,后端有大量突起;马氏管数目多有1对大的两叶唾液腺。中枢神经系统有3对胸神经节和5~7对腹神经节,后胸神经节常与腹部1~3神经节愈合,交感神经系统非常发达。有1对不对称的咽侧体,许多种类前胸常有1对长管状嫌忌腺,开囗于前足基节。

习性

展开更多
        多以灌木和乔木的叶片为食,危害森林,未见到生活在竹子上以竹叶为食的种类。由于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体形也与栖息地极为相似,所以常将它们作为拟态的典型代表动物之一。一般白天不活动,体色和体型都有保护作用。夜间寻食叶片。发育为渐变态。竹节虫常可营孤雌生殖,雄虫常较少,未受精卵多发育为雌虫。当受伤害时,稚虫的足可以自行脱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湿、低温、暗光可使体色变深,相反,则体色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色不同,成为节奏性体色变化。

繁殖方式

展开更多
        竹节虫行动迟缓,白天静伏在树枝上,晚上出来活动。它的生殖也很特别,一般交配后将卵单粒产在树枝上,要经过一两年幼虫才能孵化。有些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生下无父的后代,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竹节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刚孵出的幼虫和成虫很相似。它们常在夜间爬到树上,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长大为成虫。成虫的寿命很短,大约只有3-6个月。
展开更多
四域系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