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革翅目  下级分类
革翅目  分类信息
分类名称 革翅目
汉语拼音 gé chì mù
别 名
拉丁文学名 Dermaptera
英文学名
图集
简介         革翅目 Dermaptera,前翅革质,短小,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腹部末端具尾铗,不完全变态。统称“蠼螋”,属昆虫纲的1目。全世界已知约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本目的特征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革翅目(Dermaptera),昆虫纲的一目。俗称蠼螋。全世界已知约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本目为中、小型昆虫,体长而扁平。头部扁阔,复眼圆形,少数种类复眼退化;有些种类无复眼,如鼠螋科。触角10~30节,多者可达50节,线形。上颚发达,较宽,其前端有小齿。前胸游离,较大,近方形;后胸有后背板。腹板较宽,除少数种类外,多具翅。发育属渐变态类。
        栖土石、树皮杂草中,杂食性或肉食性。成虫子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惯。 
习性         发育属渐变态类。1年发生1代。卵多产,雌虫产卵可达90粒。卵椭圆形,白色。若虫4~5龄,外形与成虫相似、唯尾铗细弱,呈尖钉状。翅芽于2龄时出现,以卵越冬。雌虫有护卵育幼的习性。雌虫在石下或土下作穴产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护其旁,低龄若虫与母体共同生活。
        本目昆虫多为夜行性,白天伏于土壤中、石块下、树皮上、杂草间。虽有翅,但很少飞翔。少数种类有趋光性。多为杂食性,某些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如鼠螋科的种类为啮齿类的外寄生生物。有些种类能捕食叶蝉、吹绵蚧以及潜叶性铁甲、灰翅夜蛾、斜纹夜蛾等的幼虫。 
形态特征         中、小型昆虫,体长而扁平。头部扁阔,复眼圆形,少数种类复眼退化,仅呈痕迹状,如蝠螋科;有些种类无复眼,如鼠螋科。触角10~30节,多者可达50节,线形。上颚发达,较宽,其前端有小齿。前胸游离,较大,近方形;后胸有后背板。腹板较宽,除少数种类外,多具翅。前翅短,革质,末端多平截,无翅脉,左右翅在背中央相遇,呈直线形,不相重叠;后翅膜质,宽大扇形。基部的翅脉粗,围成2~3个翅室。臀域大,翅脉呈辐射状。静止时,后翅折叠隐藏于革质前翅下。足较短,跗节3节,具爪。腹部11节,常有8~10节露于翅外。第1背板与后胸背板愈合,基部几节背板两侧或有臭腺,能散发臭气;第11腹节背板形成肛上板和肛侧板。蠼螋亚目和鼠螋科的雄虫第8、9腹节背板不易看见,第1腹板通常不见,雄虫第2~9节腹板和雌虫第2~7节腹板明显可见。两性成虫的第10腹板均为 1对位于尾须基部的片状物。尾须1对。在蠼螋亚目中,尾须不分节,铗状。铗形常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变化,甚至同种的不同个体,其铗形也可有差异。雄虫尾铗较雌虫发达、鼠螋属的尾须针状,不分节。铗状尾须可用于防御、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状常因种类不同而异。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个阳茎,多数种类的雄虫只有一个阳茎。
        成虫腹部细长。有1对鞘质前翅,很短、无翅脉、非常坚硬;另有1对膜质后翅(有些缺失),半圆形,可以折叠于鞘翅下。复眼、咀嚼式口器、触角较长呈多节。尾须已转化成铗状。跗节分3段。幼虫和成虫相似,但没有生殖器。变态类型为不完全变态。体表呈棕色,略带黄色或金属色,体形类似隐翅虫(一种腹部细长、鞘翅很短的鞘翅目昆虫) 。 
识别特征         体长4-35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