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名称 个人中心 退出登陆
苔藓动物门  下级分类
苔藓动物门  分类信息
分类名称 苔藓动物门
汉语拼音 tái xiǎn dòng wù mén
别 名
拉丁文学名 Bryozoa
英文学名
图集
简介        苔藓动物门(Bryozoa)动物界的一门,为真体腔动物。因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外,故有外肛动物门之称。已描述约2万种,其中现生种约占1/5。
       苔藓动物门为群体,营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大多数生活在温带海域,少数淡水产。群体的每个个体很小,不及l毫米。外被一由外胚层分泌的角质或钙质的虫室;个体头部不明显,前端体壁外突,于口周围形成圆形或马蹄形物,其上生有触手,触手具纤毛,这是触手冠,称为总担,为摄食器官。肛门开口于总担的外侧,故名外肛动物Ectoprocta。雌雄同体,通常以出芽生殖。现存种类约4000种,化石种有15000种。可分为2纲:被唇纲和裸唇纲。海产苔藓虫在船底及一些设施上形成特定的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阻碍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使产量下降。 
生长环境        苔藓动物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洋中 。多栖息在大陆架浅海。一般都固着在坚硬的附着基上,少数种类借附着机构定着于泥沙中。摄食水中的悬浮物。
       苔藓动物摄食水中的悬浮物。当触手冠伸出体外时,触手即伸展成触手钟,含有食物颗粒的水从触手冠上部进入触手钟内,然后聚集在口的上部,进入富有弹性的咽内,借咽的突然膨胀,吸入胃内。 
形态特征        苔藓动物群体,是由有性生殖产生的幼虫经附着变态而成的初虫或初级个虫借无性出芽形成或由某种休眠芽发芽而成。按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型和被覆型两大类,大多数苔藓动物都属于后一类。这类群体平卧在各种基质上,形状多半很单纯,呈薄层状、皮壳状,多数为单层。双层或多层的群体则形状比较多样。直立型群体的生长自由度大,群体形状错综复杂,常见的有块状、网状、链条状、扇状、树枝状、树丛状等。苔藓动物群体普遍存在类同现象,即同一群体类型(如网状群体和分枝状群体),可以平行出现在不同种、属、甚至科、目中。苔藓动物对生活环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即使是同1个种,也会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发生群体形态的变异。
       个虫体壁由表皮、上皮和腹腔膜构成。表皮由上皮分泌,几丁质或胶质,或钙化成为坚硬的外骨骼。
       触手冠、消化管以及相关联的肌肉是个虫的主要组成部分,共称为虫体。各类苔藓动物的虫体结构大体相近,通常呈梨形或瓶形。消化管弯曲成“U”字形,由口、咽、胃、直肠和肛门组成。肛门因消化管弯曲而与口十分接近,但开口于触手冠之外。触手冠是苔藓动物的摄食器官,当摄食时,借助体壁变形使触手冠伸出体外。
       苔藓动物既没有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也没有视觉和听觉器官。控制虫体活动的唯一中枢机构是位于虫体顶端、口和肛门之间的类球形神经节。
       苔藓动物群体为雌雄同体,个虫多数也为雌雄同体。精巢位于胃绪上,卵巢通常在个虫体壁上。精巢和卵巢均无输导管,生殖细胞输入体腔内,由体腔孔逸出体外。
       苔藓动物是一类水生群体动物。本世纪30年代初,这类动物先后被命名为群虫(Polyzoa Thompson,1930)和苔藓虫(Bryozoa Ehrenberg,1931)。后一名称虽命名较晚,但由于优先律不在科以上分类群名称中严格实施,而多数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和美国学者的长期惯用,现已获得广泛的使用。多数苔藓动物生活在奥陶纪到现代的正常海水中,营底栖固着生活。目前已知至少有1300个属,1.5万个化石种,4000个现生种。属微体化石,有一定的生态和地层意义。 
主要价值        苔藓动物的钙质骨骼相当坚固,其化石在地层对比分析中有一定价值。现生海产苔藓动物中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某些种类是污损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之一。它们附着在船底、浮标、电缆等水下设施上;有些种类与养殖贝、藻类争夺附着基,影响采苗和养殖生产;某些淡水和海产种类常堵塞给水、排水管道。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形动物门动物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研究它们的分类、形态功能和演化有助于阐明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系统发生。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