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苞斑鸠菊cì bāo bān jiū jú

简介

展开更多
中文学名:

刺苞斑鸠菊

汉语拼音:

cì bāo bān jiū jú

别名:

黑继参、剪子草、紫花地丁、白脚威灵仙、圆柱斑鸠菊

土名:

【潮汕地区:消山虎、紫花地丁、搜山虎(潮州)、土地丁(普宁)、一枝香(潮安、潮州、澄海、揭阳、饶平)、枝香草(潮安、潮州、南澳)】、【广州:伤寒草】

拉丁文学名:

Vernonia squarrosa

       刺苞斑鸠菊是菊科、班鸠菊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制作人:
   附言:
/32
提示:(1)制作人、附言中的文字可修改。(2)请注意文明用语,依法、依规使用。(3)生成的小卡片上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该页面。
生成卡片分享
保存卡片

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国内产地:云南中部至东南部(蒙自、屏边等);
       国外分布: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

物种分类法

益处

展开更多
       根可药用,治风湿痛、疮疖、消化不良、偏头痛等。

特征图集

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生活型:多年生草本;
       株:高15-35厘米,或更高;

       花:茎坚硬,直立,圆柱形,通常不分枝,具细条纹,多少粗糙,被淡褐色贴生短柔毛和腺;叶密集,硬质,近无柄或具短柄,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稍狭或有时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6对,细脉明显网状,叶脉在下面凸起,上面及边缘被粗乳头状突起或短糙毛,下面被贴疏短柔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大,径2-2.5厘米,单生于茎顶端和上部叶腋,近无或具短花序梗,具缩小的小叶;总苞倒锥状,长15-16毫米,宽约15毫米;总苞片极多数,6层,覆瓦状,上端红紫色,外层短,钻形。

习性

展开更多
       花期9-11月;

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生长于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

药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具有疏风清热、除湿、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咳嗽、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白带、疔疮肿毒、乳腺炎、鼻炎和毒蛇咬伤。

温馨提示:
       同种中药在不同药典记载的药性不尽相同是因:主张不一、运用不一;
       究其原因有:因地而异或因医而异。